能讓公司從傳統的運作模式,變成一個有機體,進入持續改善的模式,背後是數不清的學習、練習、挫折與調整。
他們是最在乎公司成敗的人,卻得鼓勵大家,如果可能失敗,就盡量早一點、小一點失敗,這時失敗獲得的 feedback 帶來的價值可能比失敗帶來的成本更多。
他們是最忙的一群人,卻總是在第一線打仗之餘,不斷持續精進相關技能,既廣且深,而且是行動學習者。鼓勵員工出外進修、取經完應用改善,帶起團隊中的梯次技能。
他們是最務實的一群人,什麼方法論對他們來說,有用才有用,嘴巴講的頭頭是道,功夫就是兩個字,一橫一豎,錯的,躺下囉,站著的才最有資格來告訴大家,他們的心路歷程與曾經的嘗試、挫折、收穫與進入人生的模式。
而這些都被濃縮紀錄起來了,在台灣以企業為一個主體的進行敏捷的「沈浸」,獲得其髓,走出自己靈活適應的生存之道,非鈦坦莫屬。
他們也是少數,重視敏捷、重視引導、重視 #軟體工程、重視教練、重視正念、重視薩提爾、重視系統思考/全局視野、重視每個 DISC 的人的差異。
做軟體產品的,不要放掉 技術、工程那一塊,敏捷是反應、適應力,限制內做出最大價值,而這一塊最大價值的主體,還是團隊的技術能力、產品品質與交付能力。
其他的都是「重要的權重」,不可偏廢,也不要本末倒置。
有了一堆放大器,但本體如果孱弱,再放大也是有氣無力。